南宁家教之家我校精准扶贫工作纪实之四:达腊村助推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建设彝族新村(2017-06-07


来源:南宁家教之家 日期:2017-06-08

南宁家教之家我校定点扶贫村达腊村位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西南部,辖10个自然屯、14个村民小组,共有391户1520多人,居住着彝、壮、汉3个民族,其中彝族占人口总数近一半。2016年10月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财政部等部门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达腊村农户居住在海拔1280米的高山上,自然环境恶劣,人多耕地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优势不明显,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种养为辅。2015年12月精准识别工作结束后,全村识别出贫困户195户,贫困人口747人,贫困发生率为49.1%。2016年脱贫退出27户113人。

  立足精准识别,夯实工作基础
  2015年10月中下旬开始,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与后盾单位广西大学派出的精准识别队员一起,根据城厢镇政府的工作安排,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队员们不辞辛苦,克服种种困难,挨家挨户进行精准识别打分,并耐心地解释政策,回答乡亲们的问题,力争乡亲们对识别分数从心底里认可。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准识别后,队员们又按照上级部署,马不停蹄地开展农户信息数据采集,进行建档立卡。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精准识别工作队从达腊村391户中识别出195户贫困户,贫困人口747人,并进行了建档立卡,完善了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调研摸底,科学规划发展
  达腊村10个自然屯3个民族的思维观念、风俗习惯各有不同,各屯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如果不深入调研、不摸清情况,就无法号准脉、确诊病、下对药。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一起,就本村产业(如种养业)、外出务工、乡亲发展产业意愿等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民主建设,村两委班子建设等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情况。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一起,组织村两委及村民代表讨论村里的发展规划、脱贫措施、民主建设等,并在政府指导原则下提出“通过建设彝族新村,助推传统产业改造提级,丰富产业内容,带动村经济、社会、民主、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具体措施是配合政府进行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推动文化传承,活跃民俗活动;通过低产山油茶林改造提级,适度发展种养业;科学规划,丰富乡村旅游资源。
  加强基础建设,保障发展环境
  基础建设是乡村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为加强达腊村10个屯的基础建设,驻村第一书记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协调落实达腊屯、天保屯、念毕屯的亮化工程,争取到资金投入12.8万元,并安装太阳能路灯16盏;争取到规磨屯2.5公里屯级路、达腊屯老路及屯内路、天保屯内路、规从屯内路、那坤屯内路的硬化项目,总资金250多万元;争取到投资26万元修缮达腊屯、规从屯、大平屯的饮水工程。目前,规磨屯至大平屯通隆平屯屯级路6.1公里的硬化项目已由发改局立项,计划于2017年下半年开工建设。为保障农业生产,驻村第一书记利用学校提供的扶贫资金为天保屯、达腊屯修建了长2.5公里的机耕路。
  立足传统产业,丰富产业内容
  山油茶种植是达腊村的传统产业,也是最大的产业。全村共有3124亩山油茶树。由于老油茶林缺乏管理、树龄老化、品种杂劣、产量低、效益不明显等因素,影响了农户的增产增收。经驻村第一书记联络,学校决定在达腊村开展低产油茶林改造,首期建设50亩示范基地。首期工作已于2016年10月份结束;2017年,达腊村通过林业局争取到县立项建设200亩低产油茶林改造示范项目,目前改造工作正在准备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改造之机,村里安排多位村民去跟班学习,希望通过学习培训的方式组建本村技术队伍,增强“造血”功能。
  种桑养蚕是县里主推的重点产业,但达腊村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当地以前从来没有养过蚕。老乡们认为达腊冷不能养蚕,所以都没试养过。驻村第一书记了解情况后咨询了有关专家,得到的答复是达腊村各方条件能够养蚕。经反复动员,有2户农户响应试养。为促使试养成功,驻村第一书记每天到农民家中观察情况,还一起摘叶喂蚕,最终获得了成功。农户很高兴,驻村第一书记却又开始了新的思考,谋划如何扩大养蚕规模。经努力,目前有15户农户计划参与养蚕,共种下桑苗91亩。为增强农户养蚕的信心,提高技能,村里组织农户参加了桑树栽培和养蚕主题培训。
  为丰富产业内容,广开脱贫致富之路,驻村第一书记根据乡亲发展产业的意愿,帮助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已有11户农户扩大了养鸡养牛规模,其中规从屯1户养牛户存栏从2头发展到16头,9户养牛户存栏从1头发展到4头;帮助念毕屯3户农户分别建成80-110平方米的猪圈,目前已购进母猪猪仔进行饲养;帮助田万屯农户建造了200多平方米的鸡舍,开展林下鸡养殖。
  建设彝族新村,推动文化传承
  根据达腊村的实际情况,县政府拟定达腊村整村脱贫时间为2019年,相关建设正按计划推进。为加快彝族新村建设,2016年,驻村第一书记引领全村配合开展首期农房立面改造项目建设、原小学改建为村公共服务中心和彝族博物馆项目建设、达腊屯寨门建成、进屯路及屯内路两侧约2公里种植三角梅等,加快了彝族新村建设步伐。
  达腊村彝族属白彝支系,跳弓节是白彝族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2017年跳弓节前,驻村第一书记利用学校扶贫经费,为达腊跳弓场建造了更衣室等配套设施,并争取到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为达腊屯、念毕屯2个跳弓场安装了8盏太阳能路灯,为跳弓节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为使达腊跳弓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吸引力,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广西大学学生带去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歌舞表演,参加2016年和2017年的跳弓节民俗传承活动,2017年还特邀隆林县彝族同胞、那坡县老体协文艺队参加文艺联欢节目表演,使这两年跳弓节较之往年更为热闹,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肯定。
  关心民众疾苦,为民排忧解难
  发展产业,引导乡亲走上致富路是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解决当下乡亲所面临的困难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达腊村地处高山上,一直以来居民都是从海拔更高的地方引山泉水作为人畜饮用水。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变化,自引山泉水已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要求,经常发生缺水现象,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尤为严重。为解决饮水问题,驻村第一书记与老乡们四处寻找水源,最新从低于达腊、天保两屯海拔的半山腰找到一处水源,并在后援单位资金支持下购买了电动机、抽水机,从县水利局争取到水管,安装了临时抽水设施,通过二次取水方式缓解了饮水困难,天保屯22户、达腊屯24户共150多人因此受益。
  下一步,达腊村将积极配合县相关部门,尽快推动第二期农房立面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加强村落建设的协调与规划,扎实推进彝族新村各项基础建设;在面上加大村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县主推产业的推广力度,在点上引导养殖户做大做强特色养殖,增加乡村特色;主动吸引社会各方力量,聚力打造彝族新村。(组织部/文 陶湘露/编辑)

我校林学院专家为村民进行山油茶嫁接示范

达腊屯农民养蚕丰收

达腊屯首期农房立面改造项目建设成果

我校精准扶贫工作纪实之四:达腊村助推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建设彝族新村(2017-06-07)

来源: 作者: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8日 浏览次数: 199 【字体:

  我校定点扶贫村达腊村位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西南部,辖10个自然屯、14个村民小组,共有391户1520多人,居住着彝、壮、汉3个民族,其中彝族占人口总数近一半。2016年10月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财政部等部门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达腊村农户居住在海拔1280米的高山上,自然环境恶劣,人多耕地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优势不明显,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种养为辅。2015年12月精准识别工作结束后,全村识别出贫困户195户,贫困人口747人,贫困发生率为49.1%。2016年脱贫退出27户113人。
  立足精准识别,夯实工作基础
  2015年10月中下旬开始,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与后盾单位广西大学派出的精准识别队员一起,根据城厢镇政府的工作安排,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队员们不辞辛苦,克服种种困难,挨家挨户进行精准识别打分,并耐心地解释政策,回答乡亲们的问题,力争乡亲们对识别分数从心底里认可。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准识别后,队员们又按照上级部署,马不停蹄地开展农户信息数据采集,进行建档立卡。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精准识别工作队从达腊村391户中识别出195户贫困户,贫困人口747人,并进行了建档立卡,完善了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调研摸底,科学规划发展
  达腊村10个自然屯3个民族的思维观念、风俗习惯各有不同,各屯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如果不深入调研、不摸清情况,就无法号准脉、确诊病、下对药。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一起,就本村产业(如种养业)、外出务工、乡亲发展产业意愿等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民主建设,村两委班子建设等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情况。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一起,组织村两委及村民代表讨论村里的发展规划、脱贫措施、民主建设等,并在政府指导原则下提出“通过建设彝族新村,助推传统产业改造提级,丰富产业内容,带动村经济、社会、民主、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具体措施是配合政府进行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推动文化传承,活跃民俗活动;通过低产山油茶林改造提级,适度发展种养业;科学规划,丰富乡村旅游资源。
  加强基础建设,保障发展环境
  基础建设是乡村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为加强达腊村10个屯的基础建设,驻村第一书记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协调落实达腊屯、天保屯、念毕屯的亮化工程,争取到资金投入12.8万元,并安装太阳能路灯16盏;争取到规磨屯2.5公里屯级路、达腊屯老路及屯内路、天保屯内路、规从屯内路、那坤屯内路的硬化项目,总资金250多万元;争取到投资26万元修缮达腊屯、规从屯、大平屯的饮水工程。目前,规磨屯至大平屯通隆平屯屯级路6.1公里的硬化项目已由发改局立项,计划于2017年下半年开工建设。为保障农业生产,驻村第一书记利用学校提供的扶贫资金为天保屯、达腊屯修建了长2.5公里的机耕路。
  立足传统产业,丰富产业内容
  山油茶种植是达腊村的传统产业,也是最大的产业。全村共有3124亩山油茶树。由于老油茶林缺乏管理、树龄老化、品种杂劣、产量低、效益不明显等因素,影响了农户的增产增收。经驻村第一书记联络,学校决定在达腊村开展低产油茶林改造,首期建设50亩示范基地。首期工作已于2016年10月份结束;2017年,达腊村通过林业局争取到县立项建设200亩低产油茶林改造示范项目,目前改造工作正在准备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改造之机,村里安排多位村民去跟班学习,希望通过学习培训的方式组建本村技术队伍,增强“造血”功能。
  种桑养蚕是县里主推的重点产业,但达腊村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当地以前从来没有养过蚕。老乡们认为达腊冷不能养蚕,所以都没试养过。驻村第一书记了解情况后咨询了有关专家,得到的答复是达腊村各方条件能够养蚕。经反复动员,有2户农户响应试养。为促使试养成功,驻村第一书记每天到农民家中观察情况,还一起摘叶喂蚕,最终获得了成功。农户很高兴,驻村第一书记却又开始了新的思考,谋划如何扩大养蚕规模。经努力,目前有15户农户计划参与养蚕,共种下桑苗91亩。为增强农户养蚕的信心,提高技能,村里组织农户参加了桑树栽培和养蚕主题培训。
  为丰富产业内容,广开脱贫致富之路,驻村第一书记根据乡亲发展产业的意愿,帮助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已有11户农户扩大了养鸡养牛规模,其中规从屯1户养牛户存栏从2头发展到16头,9户养牛户存栏从1头发展到4头;帮助念毕屯3户农户分别建成80-110平方米的猪圈,目前已购进母猪猪仔进行饲养;帮助田万屯农户建造了200多平方米的鸡舍,开展林下鸡养殖。
  建设彝族新村,推动文化传承
  根据达腊村的实际情况,县政府拟定达腊村整村脱贫时间为2019年,相关建设正按计划推进。为加快彝族新村建设,2016年,驻村第一书记引领全村配合开展首期农房立面改造项目建设、原小学改建为村公共服务中心和彝族博物馆项目建设、达腊屯寨门建成、进屯路及屯内路两侧约2公里种植三角梅等,加快了彝族新村建设步伐。
  达腊村彝族属白彝支系,跳弓节是白彝族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2017年跳弓节前,驻村第一书记利用学校扶贫经费,为达腊跳弓场建造了更衣室等配套设施,并争取到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为达腊屯、念毕屯2个跳弓场安装了8盏太阳能路灯,为跳弓节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为使达腊跳弓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吸引力,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广西大学学生带去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歌舞表演,参加2016年和2017年的跳弓节民俗传承活动,2017年还特邀隆林县彝族同胞、那坡县老体协文艺队参加文艺联欢节目表演,使这两年跳弓节较之往年更为热闹,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肯定。
  关心民众疾苦,为民排忧解难
  发展产业,引导乡亲走上致富路是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解决当下乡亲所面临的困难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达腊村地处高山上,一直以来居民都是从海拔更高的地方引山泉水作为人畜饮用水。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变化,自引山泉水已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要求,经常发生缺水现象,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尤为严重。为解决饮水问题,驻村第一书记与老乡们四处寻找水源,最新从低于达腊、天保两屯海拔的半山腰找到一处水源,并在后援单位资金支持下购买了电动机、抽水机,从县水利局争取到水管,安装了临时抽水设施,通过二次取水方式缓解了饮水困难,天保屯22户、达腊屯24户共150多人因此受益。
  下一步,达腊村将积极配合县相关部门,尽快推动第二期农房立面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加强村落建设的协调与规划,扎实推进彝族新村各项基础建设;在面上加大村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县主推产业的推广力度,在点上引导养殖户做大做强特色养殖,增加乡村特色;主动吸引社会各方力量,聚力打造彝族新村。(组织部/文 陶湘露/编辑)

我校林学院专家为村民进行山油茶嫁接示范

达腊屯农民养蚕丰收

达腊屯首期农房立面改造项目建设成果

南宁家教之家,南宁家教网,南宁英语家教,南宁数学家教,南宁物理家教,南宁化学家教,广西师范学院家教网,广西大学家教网,南宁上门家教,南宁大学生家教 ,南宁一对一家教,南宁家教兼职,南宁家教老师,南宁在职老师家教http://www.nnjjzj.com/

编辑者:南宁家教中心www.0771jjw.cn)